中國新聞界傳奇人物 晚輩口中的陸大哥 一生追求新聞自由 對台新聞發展功不可沒
|
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陳經銓,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陸鏗表示敬意,「陸鏗一生追求新聞自由,追求自由、民主、法制、人權,一生提攜新聞後進。」
陸鏗告別儀式由前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會長蔣亨蘭主持,她說,該會於1985年成立以來,陸鏗即任該會主辦的傑出民主人士評審委員至今,並曾捐出兩幅畫義賣,作為該會經費。
和陸鏗同為雲南老鄉的新聞界前輩李文中,回憶他當年唸大學時,時任北京「世界日報」駐南京特派記者的陸鏗常到他家,和他父親聊天的往事,以及當時陸鏗駕駛紅色汽車,在南京城內到處採訪新聞,並因這輛汽車而引人注目的往事。
李文中還回憶,15年前陸鏗提議舉行「雲南起義、推翻帝制」學術討論會,以匡正史誤。經陸鏗和崔蓉芝努力推動,邀請126人與會,其中不少是著名歷史學家,會上發表了12篇論文,會後不久陸鏗即把這些論文編印成書。「陸鏗是雲南人的驕傲。」
「灣區論談」共同召集人潘冠辰說,他父親潘霦抗戰勝利後大學畢業到「中央日報」任記者,第一個頂頭上司就是陸鏗,「曾聽家父說過,陸鏗在新聞工作方面對他的啟蒙、指導和啟發,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冠辰指出,陸鏗在「中央日報」時,曾指導、裁培和提拔很多新聞從業人員。「中央日報」1949年遷台後,是當時台灣的唯一大報,陸鏗在「中央日報」培養的人才,為後來台灣新聞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灣區論談」創辦人尹集鈞曾到雲南保山搜集二戰時日軍在當地細菌戰的史料,返回灣區後舉辦展覽,看到一位白髮蒼蒼老人對著展品流淚,原來此人就是祖籍雲南保山的陸鏗。
尹集鈞說,當時北京政府不允許陸鏗回家鄉,但陸鏗仍十分關心家鄉,他問尹集鈞:當年日軍細菌戰受害者的後人生活困苦,如何幫助這些人?
原人民日報記者、海南日報總編程凱回憶說,陸鏗去年3月底返雲南前,他前往採訪,儘管陸鏗已失去記憶力,但仍表示,知道家鄉變化很大,但不知到底有多少變化,返鄉後要「一邊看一邊學」。
陸鏗的長子陸可望回憶父親的一些住事:陸鏗在雲南入獄時,每月有四元人民幣生活費,家人每月可探監一次。他的長子出生後,一次探監時,「父 親悄悄給了我十元錢。」;陸鏗出獄後,因高興,竟抱著有小腳的岳母跳舞。受驚的岳母直說他瘋了;父親有次對他說,在火車上見一美麗女孩,可以介紹給孫子作 女友,並說已問到此女孩的電話。
和陸鏗相濡以沫二十年餘年的崔蓉芝,回憶去年4月陪陸鏗前往雲南的往事,入境時遇到一些波折,陸鏗再次展現「大聲」本色;回到他曾繫獄二十多年的牢房時,崔蓉芝很傷心,一直流淚,「好在他都不記得了。」
崔蓉芝說,近年來陸鏗雖然失去記憶,但禮貌、熱誠待人一如即往,「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一定會關切地問,你好嗎?你的家人好嗎?在那裡上班啊?」
崔蓉芝說,和陸鏗相處二十多年,不覺得他是七、八十歲老人,而是二、三十歲年輕人,「他一直是活力充沛。」儘管本人是新聞從業人員,陸鏗近二十多年來也無數次成為傳媒採訪對象。崔蓉芝對著採訪告別儀式的記者說,陸大哥知道有這麼多記者來採訪會很高興,「他喜歡上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