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李齊翔:萬人爭論說陸鏗
陸鏗年青時春風得意,任國民黨中央日報副總編輯,時值國共爭端高漲時期,面對孔宋高層的腐敗深惡痛絕,將他們的劣跡公諸報端抨 擊,此舉搞得國府高層手忙腳亂,連蔣介石都出面來平息事態。按國共兩黨的標準,黨報是黨的喉舌,陸鏗是國民黨體制內的人,是宣傳部門一相當負責幹部,端國 民黨的飯碗,理應為其抬轎,怎逆起自家“龍鱗”來毫不手軟?仍按國共兩黨標準衡量,陸之舉無疑是掃自己臉面長別人威風,為共方張目。說穿了其實並不難理 解,陸主“中央日報”副總編兼採訪部主任時就定下“先日報,後中央”的辦報原則。不要小看這六字,它的意義深讀在於,報紙雖是國民黨的黨報,卻不以黨派利 益為第一,而以新聞事實辦報第一。這原則假如成為中國新聞界出版界的圭臬,或許不會出現文化革命那種瘋狂年月,不會出現餓死三千六百萬人無人承擔責任的怪 事,也不會有權力不受約束前腐後繼的惡行,因為只要秉承這辦報原則,輿論監督就成了制止這些歷史悲劇的利器。兩黨雖有紀檢部門,但不具廣泛性,公正性也受 質疑。陸鏗先生一生的歷史定位,就在這六個字。這六個字的意義深遠,在很長一段中國歷史上,註定還要為這六個字演繹出精彩大劇。細數國共兩黨不同時期的數 百萬新聞從業人員,其間不乏具有正義感的人士,但有勇氣,有魄力撼動高層的,唯有陸鏗。以這六字身體力行的他,也是坐兩黨牢,上兩黨黑名單的最大原因,以 至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左轉不能歸鄉,右轉不能上島,當時他心態如何?揣度無據,我心悲哀。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竟使風燭殘年的他沒有立錐之地, 他何錯之有?無非他以新聞為利器,將國家民族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信念。不可思議的是,他坐共產黨二十多年的牢,海外一些別有用心人士問他恨不恨共產黨,答 曰:“不恨”。這回答令很多大陸過來人士困惑,包括我也目瞪口呆,從階級鬥爭這個絞肉機裡摸爬滾打出來的陸鏗,是不是表錯情?那些人卻把他歸之於四大“媚 共”無恥之徒,根據何在?邏輯何在?我在國內資訊閉塞,孤陋寡聞,試推測,無非陸鏗超黨派的新聞意識,另有一套是非標準,不偏狹自用,似他當年逆蔣“龍鱗 ”,不因坐過共產黨的牢就順從他人意志,這比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心胸寬廣多了,人的品位,自然也高多了。無 雅量何以治大國?悲乎哉,中華民族。
審視陸鏗的人生軌跡,可以說他獨步中國新聞界,他從業期間,制定出開創性的新聞宗旨,新聞原則,本人 也有新聞職業的道德勇氣,事業輝煌而勇於認錯,比如對中共領袖胡耀邦的歉意。對金錢的理性,比如他拒中共駐港首腦許家屯十萬港元的生日賀禮。他已西去,我 們的新聞從業人員至今仍在“帶著鐐銬跳舞”,並演繹出一套混世的哲學,與新聞的宗旨遠了去。為陸老先生招魂,很有現實意義。
新聞記者被稱 為“無冕之王”。陸鏗生前死後議論頗多,泛泛之論多,拾人牙慧重複的多,陸鏗究盡是個什麽樣的人?他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如何?最令人信服的是新華社前研 究員,中國駐美高級外交官陳有為的評論:在中國新聞史上,最接近“無冕之王”這一稱謂的只有陸鏗。(原話記不清,大意如此)此話並非溢美之詞,若是出於陸 鏗同道之口,或許有水份,共產黨的“新華社”與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分屬敵對陣營,對方的認同,可見不是浪得虛名。兩岸政治首腦也可謂一時之“王”,陸 的“王”是憑一枝禿筆殺出來的,他與“諸王”的互動,是中國社會生活暗夜中的亮點,其結果,只會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轉型。
陸鏗新聞至上的 原則,迸發出他挖掘新聞的能量,甚至自己就是新聞。晚年,陸與崔蓉芝的戀情,說穿了是他私事,外界不應大肆炒作,有失厚道。世上的男人誰不愛女人,特別聰 明漂亮的女人。只是我們是凡夫俗子,沒他那膽氣。我只覺得他這博賭大了,輸不起。陸與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退一步,一樹梨花壓海棠,是才子自風流,古 來有之,就看成不成佳話。崔在“江南案”後期,赴監獄看望竹聯幫殺其前夫的兇手陳啟禮,董桂森,深層涵意直指國民黨是真凶,僅此一舉,崔非泛泛之輩。陸豪 俠仗義,贏得美人心,終成善局。
我是雲南人,對陸的髮妻楊醫生似乎在心底裡有種親切感,大概緣于我母親與她一樣都在同一時間地點探過監。 但在昆明,楊醫生的名氣比楊惜珍大,那年代,受過高等教育而又有專業的女性寥如星辰,職業之名盛於本名,是一個社會性的職業定位。楊醫生以她精湛的醫術惠 及她的病人,同時也惠及她的子女,使她的家庭免於貧困,甚至惠及陸鏗獄中難友,李鴻章曾孫李廣平的喪事,就是楊醫生出的錢。陸鏗很長時間在坐牢,家庭維 持,子女教育全仰仗妻子柔弱的肩,亡友最後的體面也離不開髮妻關照。按生活的邏輯,苦盡甘來的家庭凝集力更強,陸先生的忽然出走捅了親人一刀,對楊醫生傷 害尤甚。一頭銀髮的陸鏗在外,仍得為衣食與年青人競爭。身體不適光顧親人的診所,仍被收費。楊醫生聞訊憤怒:老頭子就是沒錢才來找你的。此舉您能以世俗的 眼光說這對老夫妻緣份已盡?這些生活法則看似清晰實則不然,體會陸鏗坐牢不一味憎恨共產黨,玩味楊醫生被傷害卻牽掛生活拮據的陸鏗,生活中的悖論在這些不一般的人物身上迸發異彩。揣摸這些細節,將獲得意想不到的智慧。
五十多年前在昆明,鐵窗外,殺人號滴滴嗒嗒響,鐵窗內,陸鏗卻在想明天報紙頭條新聞標題,“萬人爭看殺陸鏗”。又是多年過去了,陸鏗的所作所為,該“萬人爭論說陸鏗”了。
作者簡介:1950年6月生於雲南昆明,因系國軍將領後裔,
高麗娟:處世無奇但率真
就讀台大中文系三年級時﹐我就到康寧祥家中當他女兒的家教﹐如果像表面看來的那麼單純的話﹐今天我也不會在這裡寫文章。事情的背後是﹐我是為台灣司法調查局到康家臥底的。我在大二就加入國民黨在台大的延伸覺民學會﹐然後成為調查局屬意的對象﹐起初找我去康家﹐只是就近觀察這個國民黨眼中釘家中來往的人﹐後來隨著美麗島事件的爆發﹐康寧祥取代入獄的黃信介成為黨外新領袖﹐在議會裡展開體制內民主改革的努力﹐我的任務就逐漸受到重視。
原本只是家教的我﹐在美麗島事件之後的第一次立法委員選舉中﹐投身競選活動﹐為老康撰寫競選大字報﹐由此逐步地被賞識﹐畢業之後正逢被禁的《八十年代》復刊﹐就被老康和總編輯司馬文武找去當編輯。一切是如此的水到渠成﹐誰也沒有懷疑我這個台灣本省人﹐是幫國民黨臥底的。《八十年代》之後﹐《亞洲人》和《暖流》兩本雜誌也陸續解禁復刊﹐於是三本雜誌錯開時間﹐就如同周刊的輪流出版﹐成為當時台灣反對國民黨的主要刊物。
在我工作的近兩年裡﹐把每期的稿件複印後﹐送給調查局過目﹐在我看來是扮演了黨外與情報單位之間的緩衝﹐自認為因為我的穿梭﹐減少了彼此之間的摩擦。其實這是自我安慰之詞﹐當時﹐因為美麗島事件和林義雄家血案﹐加上後來歸國學人陳文成被警總約談後暴斃台大校園等事件後﹐處於風聲鶴唳中的反對陣營﹐不得不自我限制言論﹐避免踩到國民黨的神經﹐所以我的工作不過是方便雙方“交流” ﹐即使沒有我﹐也不會產生什麼驚動國家安全的大事。
現在回想起來是如此﹐可是在當時﹐穿梭在調查局和黨外之間的壓力實在太大﹐又在巨大的臥底壓力之外﹐情不自禁地暗戀上有婦之夫司馬文武﹐這成為我最大的痛苦。午夜夢迴﹐一方面想順水推舟﹐利用我年少的美色﹐長驅直入﹐打入黨外核心﹐同時遂了我的綺思。一面想如何在不讓調查局獲悉我的“發展潛力”前﹐全身而退﹐脫離台灣複雜的政治圈﹖
最後在面臨抉擇的時刻﹐我毅然地選擇離開﹐把一份少女情懷深埋心中﹐自我放逐到遙遠的土耳其﹐從此不再過問台灣政事﹐不再書寫。專心地在土耳其安卡拉大學中文系研究教學﹐課餘在土耳其國際電臺中文部編譯廣播﹐相夫教子﹐過著寧靜的異域生活﹐絕口不提前塵往事。
然而﹐二十年後﹐當年被情治單位追蹤調查的司馬文武﹐在改朝換代之後﹐2001年以國安會副秘書長江春男的身份﹐出現在安卡拉時﹐面對司馬那關懷的眼神﹐我就像被崔蓉芝喚回青春的陸鏗﹐像吃了熊心豹膽般重拾文筆﹐瘋狂般地閱讀與書寫﹐給報紙寫報導﹐在網站寫專欄﹐參加徵文比賽﹐如飢如渴地閱讀。
這時﹐我從台北駐安卡拉文經辦事處﹐借到了一本書﹐一本司馬文武寫序的《陸鏗回憶與懺悔錄》。 看了書﹐我才知道﹐1982年6月我離開台灣﹐而《八十年代》12月號刊出陸鏗的三篇文章﹐觸怒了當局。看完全書﹐我對被司馬譽為海峽兩岸第一記者的陸鏗有了深入的認識﹐不過﹐因為個人的感情際遇﹐我特別在部落格裡寫了下面的短文(那時是2003年9月﹐我正處於後繼無力的時刻) ﹕
今天再讀陸鏗回憶與懺悔錄,看到543頁,陸鏗長子陸可望在父親七十歲棄髮妻,謀與崔容芝相好時寫給父親的信,今昔相照,頗多感觸特摘錄於此,為天下處後中年期男女誡。
「爸爸,因我仍然愛你故寫此信。我理解也同情你的心情。但『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朝』,這種狂飆式的愛情,在你這個年齡是不可能持久的。請你引境自照,七十衰 翁,眼皮泡腫,油肚下垂,又有性格,崔女士絕不可能愛你超過半年。『愁髮含霜白,衰顏寄酒紅』。你想以一時的狂迷喚回青春,只是徒然。古人早有詩曰『酒伴 衰顏只暫紅』。如崔真如你形容的那八個字:善良、溫柔、靈秀、通達,則你被踢出她家只會更早一點;若她老實忠厚一點,則你可能呆得略長幾天。」
「想以一時的狂迷喚回青春,只是徒然」有時我真的認為,自己是以夸父逐日的悲劇情懷來解釋自己明知徒然,卻又縱身而入的「執迷」,我不敢用「執著」,因為人到中年以後只有「迷」才會產生勇氣,一如年少時。
我 也常恐怕自己今日重拾文筆的熱情,會像陸可望所說的只是一種「暫紅」。當造成暫紅的酒意醒來時,我要如何收拾七零八落的心情呢?是再喝它幾杯?還是穿上球 鞋到外邊跑幾圈?是的,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如何讓心中好不容易重燃的熱情,在暮秋的幽微中持續發光?有朋友說:「重新活過來的感覺很美好,但是持續沉溺於 這種感覺就很危險。」可是,保持這種感覺是不是會比再死亡好呢?
其實,「好死不如歹活」,「人生莫放酒杯乾」,「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聰明的古人早就給了我答案了!
這之後﹐我仍然繼續創作不輟﹐還得了香港主辦的世界旅遊文學入圍獎﹐又出版了一本書﹐這對於45歲才開始業餘寫作的人﹐算是點小小成績。2007年5月21日﹐我剛從伊斯坦堡見了台灣出版社委託來談出書的朋友﹐返回安卡拉﹐準備23日去美國探望在耶魯唸政治學博士學位的女兒時﹐竟然看到陸可望用英文﹐在部落格裡留言表示﹐我的短文讓他感觸很多﹐希望認識我﹐於是我們就開始通信。
在通信的過程中﹐可望傳給我他家人和母親的合照﹐在照片上﹐我沒有看到一位苦守寒窯22年後被棄的陰鬱怨婦。我看到的是一位神情雍容自在﹐笑容滿足自信的婦人。以後陸續從可望那裡獲悉楊女士即使走在自己的獨木橋上﹐仍然關心著陽關道上的陸先生。
按常情﹐可望當年的預測並不離譜﹐他深知父親的習性﹐再賢淑溫婉的女子﹐也很難忍受一個眼皮泡腫,油肚下垂,又有性格的七十衰翁很長時間的。但是﹐在背叛了楊女士這樣的妻子之後﹐七十衰翁已經有自知之明﹐不會再如年少時那般招蜂引蝶﹐而善良靈秀的崔女士﹐即使曾經氣得想在陸先生八十大壽﹐最春風得意的時候﹐宣佈和他分手﹐也不會在他八十五歲失智需人照料時離棄他。
陸先生一生有不少紅粉知己﹐但是﹐結髮的楊女士和最後的女人崔女士﹐才是他選擇結婚的對象。因為這兩位女士都有幾個共通點﹐漂亮﹑溫婉﹑能幹﹑善良﹐然而最重要的是﹐都能堅守心中的價值。無論是作為被背叛的妻子﹐還是奪人之夫的第三者﹐她們都是因為深愛著陸先生而選擇放手或不離不棄。她們的愛情觀裡﹐沒有陸先生所謂的戀愛三階段﹕愛﹑情﹑義﹐而是因為愛而有情有義﹐而始終如一。
陸先生在經歷多年牢獄之災後﹐把個人情與慾獲得完滿的寄託﹐恢復青春﹐視作新聞事業之外﹐最重要的人生價值﹐因此他寧願被天下人丟石頭﹐也不願意放棄恢復青春的感覺。然而他的率真也不容許他戴著假面﹐只為世俗的人情道義﹐勉強留在楊女士身邊。
楊女士選擇放開他﹐也是放開自己。陸先生在書中說﹕“惜珍天性仁厚﹐大處著眼﹐對我沒有半點責備﹐總是曲予優容。” 又自責是﹕“憑著妻子對自己的愛心對妻子施暴” 楊女士的態度則是﹕“愛情的結果成了夫妻﹐夫妻的結合基於愛情﹐愛情是夫妻的原動力﹐沒有了愛情﹐也就不是夫妻了。” 於是只好各人去追尋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人生。
在從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個年頭的解放歲月裡﹐楊女士面臨的不單是一個接一個的政治運動﹐還要照顧長期坐牢的丈夫和年邁的母親﹐撫養五個子女。這時支持她的是耶穌基督與捍衛心中價值的決心。她心中堅信的價值是對丈夫﹑子女﹑母親的愛﹐所以她始終咬緊牙根﹐不離不棄。而當陸先生說她的撫慰﹑體貼與溫柔喚不回他的青春時﹐她還是因為對丈夫的愛﹐選擇放手﹐就如同可望說的﹐這不是“婚變”﹐這全然是陸先生“單方面的事” ﹐沒有愛情的只是一方﹐不是雙方。她放手﹐但是﹐沒有放掉她心中的愛﹐她繼續愛子女﹑愛人﹑愛自己﹐於是﹐我就看到一位八十多歲的婦人﹐在孫子的婚宴上﹐暢快地和親友擁抱﹑跳舞﹑歡笑。因為她知道她一生所愛的男子正由一位和她一樣的女子不悔地照顧著。
陸先生﹐您可以安息了﹐人說你“處世無奇但率真” ﹐您的率真﹐讓您成就兩岸第一記者的新聞事業之外﹐還交到許多好朋友﹐也擁有了兩名可敬女子不悔的愛。
(作者為 旅居土耳其的自由作家)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陸鏗生平簡述
曾經滄海,安息主懷。
年方而立,際會風雲。
摘幽揚明,敢言敢擔。
一腔正氣, 秉不屈天威之膽識;
聲如洪鐘, 為華夏廣播之先鋒。
隨大軍入柏林,見證希魔湮滅;
謁教皇于羅馬,祈願萬世和平。
書生高意氣,折伏軍政、外交兩部長。
朋友遍天下,誠與平民、卿相共低昂。
紲縲多年 不減青雲壯志
鬢髪如雪 尚能一飛沖天
一文喚醒卅年大夢
一言誤折黨國棟梁
愛故鄉,唱雲南人的驕傲
盼統一,叫當局者別鬧了
梨花海棠,英雄無奈是多情;
思妻念子,中天月色與誰看。
回憶懺悔,細述平生;
記者三章,勉掖後進。
立意皎然,不欺其志;
坦坦蕩蕩,無負平生。
大記者,老頑童
不可救藥的樂觀
難以抵擋的真率
誠一代之奇男子也。
林岱:從一條繩結領帶說起
前些時,因緣際會認識了陸可望,再進而拜讀他父親陸鏗老先生的資料,這下子,我才知道所謂的「資深記者」是什麼玩意兒,趕緊跑回去再去做我的半調子實習記者,以免丟人現眼。
不像人家資深記者用的是「死豬精神」,半調子記者功夫成色差,用的是「打游擊」戰術。我們既不會開發新聞,也不會製造新聞,更寫不出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所以有關陸鏗先生如何立功、立德、立言等大事,就留給其他大記者去寫吧;我們這種小記者還是去找些不是新聞的新聞來玩玩。
看陸鏗先生的照片時,注意到老先生晚年衣領上常佩帶一條以琥珀狀玉石為配飾的繩結項圈(回雲南省親時也戴著)。當下我那半調子的記者眼、記者鼻突然敏感起來,料想這條項圈的背後必定大有文章。於是寫信去問陸可望。老是用十個字(七言絕句半闕)回我信的他,難得用一大段有頭有尾的白話文回我:「那是在機場禮品店隨便買的,沒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他喜歡那顏色和樣子,戴起來比領帶方便,就一直戴了。」
唉!老先生總是不按牌理出牌,一句「因為我喜歡!」,就把我的獨家新聞美夢給粉碎了!
「因為我喜歡!」,別人戴領帶,老子帶繩圈;
「因為我喜歡!」,老子一件三美元的中古貨西裝穿到老,又有何不可;
「因為我喜歡!」,老子跑新聞,專搶獨家,報導要快、要準、要火爆;
「因為我喜歡!」,老子先日報後中央,新聞自由、事實真相大於一切;
「因為我喜歡!」,老子吃國民黨的飯,卻膽敢揭發國民黨的醜聞;
「因為我喜歡!」,就算孔宋家族貪汙,老子也要捅出來;
「因為我喜歡!」,老子國民黨也罵,共產黨也罵;老子不愛共產黨的中國,也不愛國民黨的中國,只愛中華民族的中國;
「因為我喜歡!」,管你是土皇帝還是美冉公,都是老子的朋友;
「因為我喜歡!」,老子寧願吃牢飯,也不能出賣提供消息來源的人;
「因為我喜歡!」,老子新聞第一,女人第二;
「因為我喜歡!」,別人想逃逃不出來,老子拚了命也要逃回去把妻子接出來;
「因為我喜歡!」,老子對感情就像對新聞,堅守「不說假話」的信條;
「因為我喜歡!」,就算被罵成現代陳世美,老子還是要做我的梨花海棠夢;
「因為我喜歡!」,老子下輩子仍要當記者,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因為我喜歡!
就因為對喜歡的事痛痛快快地加以取捨,老先生的一生充滿著特立獨行的軌跡,在中國新聞界更是獨步天下,被譽為:「近代中國最接近“无冕之王”的記者」。在取捨之際,老先生或有選錯的時候,非但日後自己要出書懺悔,時人也經常在他名字前加上五個字:爭議性人物。但如果讓我這個小記者插嘴,其實,不斷地(憑自己的喜歡)對許多事情進行「取捨」,正是我們這一行的職業特色。一個新聞,該不該寫?為何而寫?要怎麼寫?從什麼角度寫?要不要全部寫?等等,大記者有大記者的取捨,小記者有小記者的取捨;好記者有好記者的取捨,壞記者有壞記者的取捨。而取捨的好壞,關係到一篇報導正不正確?客不客觀?公不公正?完不完整?和精不精彩?等。
在真假之間,老先生捨假取真,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維護一個信條:「把事實真相告訴大眾」。在新聞自由與飯碗之間,老先生捨飯碗而取自由,不畏權貴,也不媚權貴,為良心工作,而不為錢工作。在生死利害之間,老先生天不怕,地不怕,挺起腰桿,大開大闔,大鳴大放,大聲講話,無畏無懼;雖然一路走得坎坷跌撞,也要讓生活過得津津有味。為了活得津津有味,老先生晚年在親情與愛情之間,跟愛情走了。他的愛情生活的確過得津津有味,但也讓人津津樂道。然而這還是取捨之間的問題。吾人皆有感情生活,豈容外人置喙?
老先生說:「做記者不難,做一輩子記者則難,做一輩子的獨立記者又更難。」雖然老先生的經驗非常人能模仿,但老先生的精神大有值得吾輩學習的地方。外頭人已把我們這一行比喻成蒼蠅行當,說什麼“防火防盜防記者”,顯然我們在取捨上已出現大問題了。在寫些無聊報導之餘,好好看看老先生,想想自己吧!
寫到這,半調子記者的另一特色:很懶,開始發作了。乾脆把我寫給陸可望的電子信cut & paste於下,準備湊成字數好交差:
․我蠻喜歡你爸的,他能夠勇敢的做自己,而我們只能羨慕他,卻做不出來。罵他的人,沒一個罵的好,把他強留下來,才叫做對不起你們母子。抱一個心不在你身上的男人,只會更痛苦。他走後你們可能更快樂,看得出現在陸媽已活出自己的滋味了。
․陸伯 不僅是有文采、有膽識、有謀略、有機運的記者,也是有為有守、至大至剛的今之俠者。(我很想說他有情有義,但怕你不爽。)他那樂觀、瀟灑、聰明、熱情,真是迷人。像耶穌是為子民而生,12 歲以後就不再是他母親的小孩般,汝父之生亦然,是在為人間樹立一種風情。他的碑上應如此寫:我來此一遊, 我玩得很開心。汝母及你們兄弟姐妹的犧牲,應是老天爺欠你們的,而不是他。他為人間也奉獻夠了。
「我來此一遊,我玩得很開心。」無論是自豪的美好,或美好的自豪,陸老先生,You made it! 容小輩美酒三杯,一杯為小記者浮一大白,二杯為永遠的大記者敬一杯酒,三杯為美好的生命乾一大杯!
(作者為波士頓新聞報的總編)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文灼非與陸鏗
1 2000-01年我在史丹福進修期間,與胡佛研究所的陳明銶教授
2007年3月底,我們一家和陸鏗先生伉儷在香港見面,
2002年12月15日是我和黃小華小姐的新婚之日,陸鏗先生伉
1989年7月下旬,
1999年11月,我陪同道家大師朱鶴亭(左二)訪問三藩市,
严家祺:陆铿特有的“习性”是不能复制的——纪念陆铿诞生100周年
【图】胡耀邦1986年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http://upload.bx.tl/cgi/blog/temp6/201903161630231.jpg ...
-
此文1985年6月1日在香港《百姓》杂志刊出,文章当时震撼海内外,国际社会极度重视中共领袖展现前所未有的开明形象。但这也成了胡耀邦的下台的一大"罪状"。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日下午三时半至五时半,中共...
-
【图】胡耀邦1986年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http://upload.bx.tl/cgi/blog/temp6/201903161630231.jpg ...
-
陆铿是中国最早的广播记者,二战时担任中国驻欧洲战地记者,抗战胜利后升任《中央日报》副总编辑。陆铿一生以新闻自由为志业,与国民党政权 和共产党政权皆发生冲突:一九四九年四月,因办《天地新闻》被国民党下狱,为于右任、阎锡山所搭救,一月之后即获自由;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从日本经香港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