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于浩成:悼陆铿,忆耀邦

图为:1995年2月16日陆铿(左)来美国纽约曼哈顿113街浩成寓所,二人合影。

63日早起后看网上新闻和文章,从家其、高皋合写的《陆铿朋友遍天下》一文才惊悉大声兄已于21日在美国旧金山病逝,不禁惘然和悲痛。陆铿的身体一直非常健壮,说起话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去年(2007年)春天还从网上看到他获准携夫人崔蓉芝返回多年阔别的云南保山老家探望的消息。虽然他已是望九的风烛残年,但噩耗传来,仍使人感到十分突然,惊愕不已。

陆铿作为一位老资格的新闻记者,不论在大陆和港、台以至欧美各国都是远近驰名的人物。凡是了解其生平和为人的都承认,他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新闻工作者,一位具有独立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自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个性坚毅,毕生与命运顽强搏斗,始终刚强不屈,特立独行的传奇性人物。他原籍云南保山,但出生于湖北襄阳。1940年在国民党中央政校新闻专修班毕业后进入新闻界。他自称"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就是记者和犯人。"他既坐过国民党的牢,也坐过共产党的牢,长达22年之久。由于他敢说真话,不畏权势,在国共两方面当权者那里都不讨好。长期坐牢就成了他的宿命了。

1947年,国共内战打得正欢,陆铿(当时任《中央日报》副总编辑)于729日在《中央日报》发出消息,揭发有"财阀"之称的孔祥熙、宋子文的贪污罪行,在中国新闻史上开创了党中央机关报揭露本党中央大员贪污之先例。蒋介石闻讯为之震怒,下令彻查消息来源。陆铿坚守对消息来源保密的信条,拒不交代。蒋明确指示:"我是总裁,他是党员。不管什么记者信条不信条,按照党的纪律,总裁命令党员讲出来。"陆铿听到传达后说:"既然总裁这样说,那我要求退党好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陶希圣威胁他说:"人,只有一个脑袋,没有两个脑袋。"陆铿回答说:"陶公,我知道人只有一个脑袋,但这个脑袋是可以不要的。"蒋听到汇报后极为震怒,表示要组织特别军事法庭进行审判。后来,由于国际上,特别是美国方面反映强烈,事情才有了转寰。蒋介石亲自召见陆铿,一开始还追问消息来源,但在陆铿慷慨陈词后,蒋怒意渐消。陆又辩解说:他用党的中央机关报进行揭发才能对外表明,国民党不同流合污,蒋总裁大公无私。又说他所以不遵照蒋的指示说出消息来源,是因为"校长(在国民党内凡当过中央党校或黄浦军校学生均称蒋为校长,表明更深层的亲密关系)一再教导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要堂堂正正,做记者如讲出消息来源即不诚不信,所以不敢将消息来源报告校长。"这一席话竟打动了老蒋,最后做出不予处分的决定,使陆铿逃过了一劫。

但在仅仅一年半以后,陆铿还是没能逃过一场牢狱之灾。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惨败。19491月,蒋介石被迫退位,国民党政府迁至广州。陆铿在广州创办《天地新闻》(日报)。创刊之初就刊出一篇《台湾难官百态》的报道。文前用《桃花扇》的一段做引子:

"当年气焰掀天转,如今逃奔亦可怜。养文臣帷幄无谋,养武夫疆场不勇,到今日水�山残。"

国民党大官们看后勃然大怒,籍口该报刊出一个长江防线图,泄露了解放军渡江地点,乃将《天地新闻》查封。发行人陆铿、总编辑董品桢被逮捕法办。国民党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以"匪谋"罪名对陆严惩。后来因于右任和阎锡山出面救援,方才保住性命。

陆铿做为新闻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访问是他在1985510日对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访问。这次访问甚至对中国政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导致胡耀邦下台的因素之一,被戏称为"一言丧邦"。陆铿的访问记于610日在香港《百姓》半月刊上发表后,在世界上引发强烈反响:

海外舆论对于胡耀邦受访时的谈吐和风度,普遍反映非常良好。陆铿说海外人士对胡的印象:"开明开放,十分豁达,有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老报人葛林说:"陆铿在访问记中勾画出胡耀邦的形象,不矜持,真诚待人。不搞假、打、空,实事求是,使人增加了对前途的信心。这样的领导是信得过的。当然也希望他思想更开阔,例如对新闻工作问题。"大陆旅美自由作家王亦令在读了《访问记》以后说:"中国若由共产党那批昏庸顽固不可救药的教条主义者来统治,那将是中国的灾祸,将使中国的美好前途遭到难产,承受创痛,甚至毁灭;而若由比较讲求理智的务实派来统治,自是中国之福,将为中国的光明前景起着催生的作用。鉴于此,我认为,胡耀邦应可列入统治目前中国大陆的合格人选。"

然而,与海外的反映相反,这篇访问记在中共党内却兴起轩然大波。邓力群、王震等保守派甚至邓小平本人对胡的受访和谈话强烈不满和忌恨。他们抓住若干把柄,乘机向他发难并将他赶下台。

1987316日中共中央第八号红头文件,对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下台,做出说明。其中一条罪状就是"破坏集体领导原则,不和政治局其他同志商量,就接受包藏祸心的陆铿的访问,泄露了国家机密,并听任陆铿肆意攻击我党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尽管这份文件只发到省、军级,而且发表陆铿《胡耀邦访问记》的《百姓》杂志在国内禁止发行。广大党员和干部更不用说普通民众普遍感到困惑,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凡是关心政治,或对中共党内斗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胡耀邦下台的主要原因是,邓小平和党内保守派一直对他在反自由化斗争中"软弱无力"十分不满,特别是1986年由方励之带头兴起的安徽科大学潮,成了压垮胡的最后一根稻草。文件中对他在接受陆铿访问的指责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吹毛求疵和无限上纲。这些都是中共在权力斗争中的惯用伎俩。例如:

一、胡耀邦在与陆铿一见面时说:"过去在国内你是吃了不少苦的。""历史上我们该你一笔账嘛。"陆铿由于政治原因,无辜被关了二十二年,胡对他略表歉意,表现得宽容大度,富有人情味。但竟被指责为"阶级投降主义,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立场"。对耀邦这一指责反衬出邓力群一伙的冷酷无情,丧失人性。

二、谈话中提到王震:

陆铿问:王震老先生三月间到美国走了一趟,他是你的浏阳老乡,是吧?

胡答:是的,不过他是北乡的,我是南乡的。

陆说:啊,那是南北呼应。

胡答:也可能是南辕北辙,哈哈……

从两人对话可以看出,胡耀邦所说"也可能是南辕北辙,"不过是顺口说出的一句玩笑话,未必有何深意。然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批斗胡耀邦的党内生活会上,王震竟然对胡大兴问罪之师,要他交代哪些地方"南辕北辙"。只要听过王震在1986年底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的人,就会明白王充当倒胡主要打手之一并非偶然。王震在那次讲话中凶相毕露,厉声喊叫说:"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关帝庙里关云长身边那个拿大刀的周仓。你不是有三百万大学生吗?我有三百万解放军。我要砍他妈的一批脑袋,什么方励之、巴金都是民族败类,社会渣滓。"

由此,人们对胡耀邦下台的原因及其是非曲直不难做出自己的判断。1989年春,由胡抑郁去世引发的八九民运完全证明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共文件中的那一套说词是骗不了人的。

三、指责胡耀邦"破坏集体领导原则,不和政治局其他同志商量就接受访问,"尤其荒谬可笑。是否每个领导人在接受国外境外来人采访前都要先拟定提纲,甚至写出发言文稿,经集体讨论、审阅、批准才行呢?对耀邦这一指责说明,除了党内的第一号人物(众所周知,胡作为中央总书记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实际上只是第二号人物)可以象皇帝一样任意讲话,而且"口含天宪,言出法随",享有绝对权威以外,在高度集权制度下,连第二号人物的言论自由也毫无保障,也会"以言获罪",遭到整肃。一般党员和民众就更不在话下了。

胡耀邦的下台以及一大批自由派人士纷纷中箭落马,说明了在中国争取和捍卫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极端重要性。自由是民主的先决条件。维护公民权利的斗争是实现民主宪政的必要手段。陆铿做为一位杰出的报人毕生为新闻自由而奋斗,做出了重大贡献。胡耀邦从一个长征时的"红小鬼"成长为一位中共开明派的领导人物,正如"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在中共党内是罕见而难得的异数。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在远比俄罗斯更为落后的中华大地上,他的失败几乎是命定的。但是,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耀邦正是中国民主变革的伟大先行者和带头人。他的明智、开明、与时俱进以及光明磊落,真诚坦率,不计个人利害,一心为国为民的大智大勇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我们的深切怀念。

陆大声在知道他的访问记闯了大祸以后,由于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了什么,因而并没有为此懊恼和自责。但在想到"我虽未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时,也不免有些歉疚于心。后来,在"六四事件"后,他援助许家屯流亡到美国并将他和戈扬、高尔泰等推荐给星云法师,使他们住进西来寺,做为暂时栖身之地。不知他是否有对大陆民主派人士稍加补偿之意?1995年初,我刚刚到纽约,陆铿就到我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租住的房子来看我。后又多次在一些学术或联谊会上见面。特别在我移居洛杉矶以后,我们在蒙特利公园市长青书局见面的机会更多了。2004年,他以民主教育基金会评委的资格,提名我为那一年杰出民主人士获奖者。当年7月他和林培瑞等评委都出席了在旧金山市假日旅馆举行的颁奖大会。那时当然不会想到,那一次竟是我和大声的最后一次见面。

陆铿对人真诚、热情,性格开朗、豁达。不论在美国,在台、港还是大陆,他都广结善缘。正如家其所说:他的朋友遍天下。现在,这位好友虽已远去,但他的声音、笑貌还将长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2008710日 (原载《议报》)

沒有留言:

严家祺:陆铿特有的“习性”是不能复制的——纪念陆铿诞生100周年

                【图】胡耀邦1986年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http://upload.bx.tl/cgi/blog/temp6/20190316163023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