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朱圜:陆铿与李敖的回忆录

两本不折不扣的回忆录

回忆录是极具挑战性的文体,没有足够的资历或知名度,没有足够的文采和说 真话的勇气,即使写了又有谁看?常常羡慕西方人回忆录精彩纷呈,何以惟我中华阙如?即以近二十年观之,无论中港加上海外,出版了几本够分量的回忆录?或曰 李志绥回忆录,或曰许家屯回忆录,或曰李宗仁回忆录,这三本书都具不容置疑的价值,但从文学的准确含义而言,它们有一个重大欠缺:都不是作者本人执笔的作 品,或为合作改写,或为口述代笔,整理而成,那同共产党成堆的革命回忆录,成书方式上不无相似之处。

一九九七年,给读书界带来了可喜的突破,中国人的两本真正的回忆录面世 了。那就是五月的《李敖回忆录》和七月的《陆铿回忆与忏悔录》。这两本回忆录都在台湾出版,都由作者亲自执笔而且出版者无权作任何删改。因此,这是两本可 以称之为不折不扣的真正的私人回忆录。笔者看重这一点,无他,乃是感慨于今日文风与文字之不可挽回的沉沦,而急功近利之快餐文化已把人类最可贵的历史意识 逼到了最后的角落。

中国知识分子的异数

这两本新书都很畅销,不仅在台湾,在最近香港的八届书展上也甚为轰动。除了有力的促销手段(如广告和在台港大报上选载)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两位作者独特的传奇经历,而书又写得极富个人色彩。

李敖,大约是大陆之外最具特色与争议性的中国知识分子。六十二岁的李敖, 从大学时代开始,四十年一贯地扮演文化造反者的角色,他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指向执政国民党、蒋家、文化社会名流和亲友,他自称是基督山式的善霸、恩仇分明。 他出书、编杂志、办报,两次坐牢,最后由笔伐转而口诛,继大学任教后竟主持一个已播出四百辑的批判性电视节目。他被人骂为疯狗、流氓,却又是公认的以论据 作战的历史学家。他数十年保持反叛的独立性,并拥有不堕的影响力,在当代中国知识界中实在没有第二人,绝对是一个异数。

陆铿的特异性在新闻领域。七十八岁的“陆大哥”无愧为本世纪中国记者的典 范,他拥有最豪迈的记录:采访抗日与欧洲战场,揭发孔宋贪污案、访问中共领袖胡耀邦并导致他下台,而他的国民党报记者的背景,又令他先后被共产党监禁二十 二年。当他年近六十回到自由社会后,仍然以饱满的活力、卓有成效地活跃在新闻第一线。他的敬业和专业精神受到无比的尊敬(尤其在香港,第一线的记者基本上 都是少男少女,三十多岁的“资深”记者已经是凤毛麟角。有知名度的终身记者如陆铿者更是绝无仅有)。


两本书不同的风格

李敖和陆铿的回忆录都详述了他们的故事。不同之处在於,陆铿的书情节丰 富,因为他漫长一生中的遭遇过去公开不多,如此系统描述自然引人入胜。他特别提到“忏悔”之意,以区别个人回忆录隐恶扬善的流弊,特别是他和崔蓉芝的黄昏 之恋,有坦白的“抛妻弃子”的自谴,不隐晦一生志趣是“新闻第一,女人第二”。李敖的书虽在可读性上也不弱于陆铿,其暴露性甚至高于陆铿(如他和历任女友 的性关系的描写已有性爱自由“淋漓尽致”之感),但了解李敖的人,对书中的故事大体都不陌生。李敖的优胜之处显然在与文字本身的魅力,妙语如珠的幽默及趣 味性和陆铿记者式的开门见山的描写性形成对比,而另一种对比也令人印象深刻:李敖广征博引文史掌故如信手拈来和陆铿对事件人物的罕见的记忆力。

陆铿的书给新闻界后辈不少启迪,诚然陆大哥为人热诚,心直口快,易于沟 通,但如何经营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是在重人情世故的中国社会做新闻不可缺少的功夫。例如,他在分析去北京访问邓小平、胡耀邦还是赵紫阳的可能性时,正 确地选了胡,而且要求录音访问也破例地被接受,为这次震动中外的访问成功打好基础。至于访问的后果,当然应由胡自己负责,身为总书记,接受境外记者访问, 他说话的分寸自应有所把握,如有失言或出格,那也是一种言论真实的流露,有时这种流露更具新闻性,就如后来赵紫阳对戈巴乔夫谈邓小平权威性的“失言”一 样,仅管造成严重后果,但只能视为一种必然。不过,关于陆铿引吴江书,说“渴望取代胡耀邦地位的某人(按:指赵紫阳)”此按应属误解。据悉,此某人是邓力 群而非赵紫阳。

非共的传统精神承继者

当我们读完李敖与陆铿回忆录,掩卷静思,不免想到这两位在当地中国文化史 上留下独特足印的前辈,用他们不同的经历说明了中国正统精神的强大惯性,而这种惯性绝对是非共的。陆铿九死一生在老年还有顽强的生命力自不待言,即使以反 国民党为职志且主张全盘西化的李敖,也折射出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李敖的书中有非常精细的自我解剖和相当无奈的时空感。他一九四九年随父母去台湾后,从未 离开过,但他并无归属意识,对大陆无乡愁,对台湾也不会寄旅,他将作为一个“真正大陆型的知识分子”终老台湾。他认为台湾太小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具有玩世 性质。从历史的宏观尺度看,李敖自然是失落的。但是,李敖能在台湾这个不算大的舞台上有声有色的玩了几十年,并能留下等身著作传之后世毕竟说明台湾还是传 承了“大陆型”的中国文化,至少还未曾使民间社会消失殆尽,否则,回答不了:何以十亿人口千万计的知识分子中出不了一个李敖?

沒有留言:

严家祺:陆铿特有的“习性”是不能复制的——纪念陆铿诞生100周年

                【图】胡耀邦1986年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http://upload.bx.tl/cgi/blog/temp6/20190316163023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