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沙蒙:中国一记者

旅居旧金山的著名老报人陆铿,在89岁高龄之际因患肺血栓不治,而于2008621日于旧金山圣法兰西斯医院谢世,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界关注。而626日各界人士送别这位传奇的新闻人,也替他的一生与事业献上了祝福。

作为中国新闻界的元老级传奇人物,陆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中国驻欧 洲战地记者,到抗战胜利后升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兼采访主任,以及先后在重庆、广州、香港创办新闻报刊,都不乏令人关注的应时采访和评 论,但最使他的名字与时事新闻紧系一体,并为他带来极大名声也带来毁誉参半的,则是他作为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和纽约《华语快报》发行人,1985510日在北京中南海访问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陆铿后来根据录音整理出两万多字的《胡耀邦访问记》刊出后,轩然大波从此翻腾,影响之巨并直接震动政局,堪称海外华文媒体对话中国高层领导人的第一人。而这篇访问记最终竟然成了“一言丧‘邦’”的文字,至今仍然令人唏嘘。

据陆铿回忆,胡耀邦见到《百姓》刊出的大样后曾提出七点修订意见,“而被我拒绝”,导致杂志出版后,胡耀邦受到很大压力。此事被外界视为导致胡下台的因素之一,陆铿事后反省,深觉“这样做,不是对一个像胡耀邦这样没有心机的人 应取的态度。严格地说是一种欺人自欺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至少是良心的谴责。”

与陆铿相知相识相濡以沫二十多年的崔蓉芝女士,提及陆铿先生2007年获准回到故乡云南访问,一偿多年宿愿。她透露陆铿生前表示过的心愿,将来希望安葬于家乡云南昆明西郊,墓碑上只要刻上“中国一记者陆铿葬于此”即可,可见陆铿毕生对自己从事记者生涯的看重。

她以为,陆铿一生追求新闻自由,盼望国家、民族兴旺、统一,寄望于年轻一代新闻职业从业人员也能够坚持新闻自由,他85岁 时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大记者三章》,本意就是留给后辈新闻人的心迹。他在书中例举了成为大记者的五种素质(条件),以及如何做新闻采访等,还表示“六十 多年的记者生涯,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但总的感觉是一种自豪的美好,或者说,美好的自豪。每当我的学生问我对记者生涯的感受时,我都坦诚相告:如果下 一辈子叫我选择职业和事业,我的选择仍然是新闻记者。(前言)”

中国一记者”,真是一个独特而旁人难以钟情不屑炫耀的“衔头”,却正是 陆铿一生特立独行、爱憎分明、敢说真话、以自己的笔和全身心践行新闻自由的写照,也是他具备在坚持原则、爱憎分明的同时,也能够自省、反躬自问的品德的写 照。而这也许正是陆铿能成为一个大记者的心理要素。

坚持新闻自由,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陆铿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不容于当局,甚至数度体验不同当政者的牢狱生涯。他曾经先后访问过海峡两岸六位最高领导人,因言获“罪”者有之,却也赢得了世人和同行的敬重。

陆铿也庆幸自己走上“中国一记者”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伯乐、知音和老师。他前期的新闻从业经历与萧乾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萧乾正是他入门新闻行业的启蒙者、领路者。他1931年 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政治大学的前身)新闻事业专修班,虽然只接受了一年的正式新闻教育,但有幸遇到了极好的老师。包括班主任马星野先生、教授采访学的赵敏 恒先生(本身也被公认当代中国最了不起的记者,曾担任路透社远东经理,为国际新闻界所推重),教授新闻写作的俞颂华先生,教授社论写作的王芸生先生,无一 不是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前辈。而元老报人于右任先生,则被陆铿视作影响其思想最深的前辈。

他始终记得右老的勉励:“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昔人以此为执政者天职,吾则以此为新闻记者之不二法门。”“为维护新闻自由,必须要恪守新闻道德。新闻道德与新闻自由是相辅相成,没有新闻道德的记者,比贪官污吏还可恶。“

想成为一名大记者,不是一蹴而就的。陆铿首先是“中国一记者”,毕生以新闻事业为荣耀为责任,毕生也在新闻自由和新闻道德之间挣扎奋斗。尽管曾经“一言丧‘邦’”,尽管说真话很难也很痛快,但如何说何时说,却更是千金不易的教训。这也是一名大记者留给后人的宝贵经历。

沒有留言:

严家祺:陆铿特有的“习性”是不能复制的——纪念陆铿诞生100周年

                【图】胡耀邦1986年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http://upload.bx.tl/cgi/blog/temp6/201903161630231.jpg                                    ...